交通工程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交通工程系 -> 正文

交通工程系科学研究概况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6-26 浏览量:

交通学科创办于1988年,2003年获得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2018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工程博士点。学科现有专任老师1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7人,95% 具有博士学位,60% 有海外经历。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年龄分布与学缘结构均衡合理。

学科历经30余年发展,主要在路基灾变机理与防控技术、道路材料与结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智慧交通与智能建造等方向,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领域。在路基处治技术、不良土筑路技术、生态环保节约型新型道路材料、耐久性路面结构设计与材料组成设计、道路快速维修加固技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区域与城市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等方向逐步形成山东大学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一些列突出的科研成果,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第一梯队行列、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路基灾变机理与防控技术方面,系统研究了黄泛区粉土静动力学特性与灾变机理,提出了粉土路基振动碾压、冲击碾压、强夯填筑和隔振、透水混凝土桩等的系列工程技术,解决了黄泛区粉土路基动力填筑、快速固结与长期服役耐久性问题。研究了土质边坡稳定性与变形耦合计算模型,发展了锚拉式挡土墙支挡新技术与理论,建立了高边坡实时监测与预警预报系统,开发了传感型塑料土工合成材料,提出了加筋路基分布式变形自检测和滑裂面三维定位技术。联合设计研发了全比尺的板式无砟轨道-路基动力学试验平台,最高模拟速度360km/h,重现了路基长期服役性能和动力灾变,提出了路基长期动力稳定性控制技术。系统研究了山东区域河砂、风化料等弱胶结材料、高液限黏土、过湿土及固体废弃物材料的工程特性,提出了不良土质的路基设计方法与筑路技术。

路基平衡状态

细粒土路基动力加固机理与技术

桩网复合地基计算模型

轨道路基动力灾变机理和轨面形态演化

锚拉式挡土墙装置研发及锚定板极限平衡计算模型







在道路材料与结构方面,研究了多元粗集料空间堆积机制,构建了不同级配类型的矿料VMA物理模型,建立了热拌沥青混合料配比优化设计理论与技术。开发了综合性能优良的多种沥青混合料改性剂、沥青路面再生剂与再生技术,解决了橡胶沥青热储存性和废旧沥青再利用问题。系统分析了黄泛平原水网区路面水损害机理和病害规律,提出了区域内路面病害系列防治技术。基于多尺度研究水泥基材料修复机理,开发了相应的自修复材料。研究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了基于固弃物的水泥基材料、路基改性材料和充填材料,解决了建筑垃圾、赤泥、脱硫石膏等固废的利用问题。开发了适于道路及桥梁工程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及轻质填料;建立了机敏材料电阻率变化和应变之间的数学模型,开发了水泥基、PET基机敏材料及智能传感器。

VMA物理模型及油石比预估

沥青改性与再生材料

高韧性混凝土材料

泡沫轻质土新材料及设计方法

高液限黏土分散固化剂





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提出了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新一代绿色舒行城市交通系统,引入国际先进城市交通发展理念,确定了“绿色城市、绿色交通”的发展思路,通过加强学科交叉研究,促进交通、控制、信息、计算机、车辆以及相关学科的协同发展及知识共享,开辟了绿色交通走廊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举办研讨会和参与城市建设项目,将绿色、安全、智慧、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推广至全国范围内20 多个城市。

在智能交通领域,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新一代车路协同生态圈,开发了多功能数据采集车,实现了对路侧数据的实时感知;研发了多源数据自动融合系统,实现了对多源数据重叠稀疏区域的远距融合;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技术、高精定位、高精导航、区块链等技术的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实时智能感知系统,发明了基于路侧激光雷达与热成像仪的非信控路口行人过街可变灯光实时预警系统。设计了集充电、照明、气象感知、交通监测于一体的智慧路侧灯杆,提出了基于多尺度组合的危险预警体系,构建了可视化的道路危险预警平台。开发了基于大数据库的交通安全自查自纠主动安全防护方法,完成了智能网联环境下不良交通行为诊断、纠偏与预警等主动安全技术研究,提出了瓶颈路段智能识别与主动控制保障技术,开发了非常态交通流智能监测与报警系统,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

图片包含 草, 红色, 前, 小描述已自动生成

多功能数据采集车

概念图

新一代车路协同生态圈

路基路面服役性能智能感知与养维决策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二环东路12550号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
邮编:250002
电话:0531-86358717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