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匠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成立5周年系列报道 -> 师道匠心 -> 正文

王剑宏: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04-27 浏览量:

教师寄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王剑宏,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世界交通大会(WTC)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多年从事城市隧道等土木工程结构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咨询工作、主要包括桥梁、隧道、管廊等结构设计、抗震分析、无损诊断、安全评估及快速加固等。目前,主要针对盾构隧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化、地下水保护、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及全生命周期运维技术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级大型科研课题10余项及内部技术开发多项,企业横向研发项目5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8篇及 EI 论文共十余篇;参与编写论文集5部,专业论著2部及规范3部。兼任盾构隧道交流会执委副/主编,济南穿黄隧道工程科研专家委员会土建组长,住房城乡建设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JSCE会员, 国际全寿命周期工程学会会员,中日盾构技术交流会委员,SIE、TWS、TUST、ES、ICE等国际期刊与JSCE,JSIDR杂志资深审稿人。

赤子情怀,归来仍是少年

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王剑宏教授被分配到华北石油管理局进行工作,两年后,在2000年世纪之交,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他抓住了单位为数不多的外派机会,被派驻到日本(株)白石建设先端研究所工作。在外派工作期间,王剑宏教授逐渐意识到地下空间工程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三年后,他凭借自身不懈的努力,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师从著名盾构隧道学者小泉淳教授,开始了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为期六年的深造学习,最终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留在日本进一步深入学习日本在土木交通领域的先进经验,先后在早稻田大学、日本工营中央研究所等处就职。

1.png

2013年,在中日盾构隧道交流会上,王剑宏教授与时任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的李术才教授偶识,并进行了深入交谈,他当时便感受到国家的高速发展以及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自那以后便萌生了回国的想法。之后每年,王剑宏教授都关注归国事宜。2016年,王剑宏教授与当时赴日本交流的刘健教授进行了深入交谈,发现家乡山东省的地铁等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即便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国建设家乡的想法。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海外积累,王剑宏教授的家庭、工作与生活等已趋于稳定,然而以自己所学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信念在他的心里越扎越深。2019年夏天,一个特殊的机会,正值山东大学与山东高速集团共建齐鲁交通学院,学院建设初期,亟需大量人才支撑,基于前期的联系,学院向王剑宏教授发出邀约,以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邀请王剑宏教授回国加盟山大。他对妻子说:“祖国培养了我,日本也培养了我,但祖国的建设此刻更需要我,我要回国。”经过与妻子家人的几次沟通后,他怀着对妻儿的愧欠之情,放弃了在日本的工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国的道路,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当时出去的时候就是为了回来的时候更好地建设国家”王剑宏教授说,“我心中最崇拜的一直是钱学森等老一辈归国建设的楷模。”

归国后,早上八点至深夜十二点,公寓-食堂-办公室,三点一线,这成为了王剑宏的生活常态。之后,依托山大齐鲁交通学院的平台,他一面结合实际工程继续长期开展的科研工作,一面教书育人把“知识、技术与理念”传输给学生,源源不断地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身边蓬勃向上的氛围让我充满活力,我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来。”王剑宏教授说,“学院的老师们对人都很热情,我回国后很快便融入到这个大家庭来了。”回到山大任职工作,学校教职工足球队成了王剑宏教授缓解工作压力的地方,每每工作之余,他们便相约在兴隆山、千佛山足球场进行友谊赛事。王剑宏教授说,不同于在日本,回国后深感国内的节奏很快,在快节奏的工作中,得益于学院规章制度设置的详细合理,他总能快速解决问题,同时,身边的老师、同事们都很热情地帮助,让他很快适应了国内节奏,并顺利打开了科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3.jpg

星星点灯,筑梦交通强国

“我心中的一直有一个使命,它就像是隧道里的一盏明灯一样,激励我勇往直前,”王剑宏教授说,“就是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打造一个‘绿色韧性智慧’的基础设施体系。” 结合以前做过的工作,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的城市地下工程技术现状,王剑宏带领团队在“绿色、韧性和智慧”挑选出国内目前亟须发展的几个课题,包括地下水保护,抗震韧性化,以及病害激光一体化诊断与智慧运维等方向,并在这些方向申报了十余个课题项目进行研究。2021年,王剑宏参与申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底隧道建造与韧性增强关键技术;2022年,在李术才校长的牵头引领下,王剑宏教授依托山东大学平台,联合国内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与日本太平洋咨询设计进行合作,共同申请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城市地下交通设施的绿色建造及韧性化技术研究, 同年,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为推动城市地下工程向绿色化、韧性化和智慧化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4.jpg

东京 太平洋设计咨询公司交流会议


5.jpg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启动会

6.jpg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启动会

“白天太短了,我想向黑夜借点时间。”深夜2点,兴隆山校区综合实验楼6层,如果还有一盏明灯亮着,那一定是王剑宏教授的办公室。“我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时常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所以非常珍惜每一天。在夜晚安静的时间里,我更能静下心思考工作的每一处细节。” 回国后,除了在学校办公室进行技术研发,王剑宏教授还积极投身于国家交通隧道等项目的建设当中,将他在日本留学学到的知识与工作经验应用到重大工程当中来。这几年,他参与到济南穿黄隧道与北延隧道等项目当中,在济南穿黄隧道工程担任科研专家委员会土建组长,为工程安全顺利的开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他带领团队,结合工程需求申报了一些纵向、横向研究课题,为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了一些技术支持。2019年,他邀请了他的导师,国际知名的日本盾构隧道专家,小泉淳教授来到穿黄隧道工程,为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盾构大家讲坛”开启了第一课。“我感到非常地自豪,自己回国能有幸参与到当时在建的国内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当中,”王剑宏教授说:“现在每当我驾车驶过济南黄河隧道时,我内心都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7.jpg

知名盾构隧道专家小泉淳教授在黄河隧道指导


8.jpg

济南 小泉淳教授 交流

春风化雨,培育栋梁之才

“诚信为本、知恩感恩,自主探索、勇于担当。”王剑宏教授说,“这是我的导师小泉淳教授对我的教诲,也是我对学生的期待。”王剑宏教授一直秉承着“教学育人为先,科学研究为重,个人生活平衡”的理念。他将为国育才放在首位,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回国这几年,他先后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建造与运维(工程)》与《现代隧道工程》这两门课程,带领科研团队培养在读博士生2名,在读研究生6名,在读本科生19名。

“我认为学院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王剑宏教授说,“我把这些学生当成研究生来培养,让他们尽早接触到科研的一些工作,学习实验操作,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开展科创竞赛。”他充分履行自身 “本科生导师制”的职责,支持本科生大力创新与技术落地,指导本科生进行科创竞赛、申报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撰写、申请专利等,还带领身边的本科生参与一些国内的学术会议。2021年,他指导本科生团队成功制作出可以依据雨量实现自动控制地铁站防淹门启闭及升降的实物模型,同年他指导本科生参与山东省交通工程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省一等奖,2022年,他带领学生参加武汉第十二届结构减震控制学术会议,并指导本科生夏志鹏在大会上发表题为“穿越海底断裂带盾构隧道抗震分析及减隔震措施研究”的报告;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他发挥所带科研团队的资源,指导本科生团队撰写申请专利10余项,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便授权了3项专利。此外,他还在“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为全国各大高校的硕博毕业生审查毕业论文,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9.jpg

带领学生到盾构现场参观实习


10.jpg

在中铁十四局管片生产厂参观

11.jpg

参观实习


12.jpg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

13.png

培养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

王剑宏教授的课题组秉承“互助、创新、坚持、奉献”的团队精神,定期会举办团建活动,增进团队的交流与情谊。除了聚餐、集体团建游戏等常规的方式,他常常带动身边的团队成员进行爬山,锻炼身体。王剑宏教授说:“这不仅增强了我们的体质,同时也让我在活动过程中更加了解他们,更清楚如何培养与帮助他们。”

14.png

15.png

在谈及新时代年轻人时,他建议,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新技术和新思想不断涌现,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要珍惜时间,人生平均只有三万天,一定要珍惜第一个1万天的学习阶段的时间,它会直接决定人一生后二万天的质量,同在一个平台的人的智商几乎没有差别,最后胜出往往是具有很强“自律、自主、主动”的人。

我心目中的他

@2019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生 王超: 王剑宏老师学识渊博,对待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一视同仁。自从大三加入王老师课题组以来,王老师不仅在学术上亲自指导我进行专利撰写,耐心为我解答学习中的困惑,倾囊相授,还在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我对前路迷茫、不知所向时,为我指点迷津,鼓励我走向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在我心中,王老师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我的成长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是值得我一生尊敬的好老师。

@2020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生 陈超军:王老师学贯中西,德才兼备,不仅是一个有理想追求、有使命感的科研工作者,还是一个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的人民教师。我有幸从大一开始跟随王老师学习,受益匪浅。在学习上,经过两个暑假留校在王老师课题组的学习、多次跟随王老师到工程现场的参观以及参加一些行业学术会议,我逐步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科研方面,王老师支持我们去大力创新与技术落地。他鼓励我们本科生依托课题组的资源,参与科创竞赛,撰写、申请专利,积极参与学术会议。这些经历和挑战都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在生活上,王老师更像是我们的朋友,他平易近人,关心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常常带动我们去爬山锻炼,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他引导我们去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和处理问题。

@2021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生 王可莹:王剑宏老师博学多才,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为我本科阶段的学习指引方向。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王老师都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很幸运,我曾听过王老师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利用建造和运维课程,老师细致生动的讲解让我对我们专业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堂外,王老师帮助我们参加科创比赛,锻炼能力。当我们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遇到难题时,王老师总是耐心的为我们答疑解惑。在生活中,王老师常常与我们交流沟通,或组织团建,或举办座谈会,老师总是暖心的鼓励我们认真学习,积极生活,让我们相信付出总有收获,不要因为一时的苦恼或挫折而停滞不前。王老师于我,是师长,更似朋友,老师的教导春风化雨,是我前进的动力。遇明师而从之,是每一个学子的期盼,何其有幸,我在大学阶段能遇到王老师,得到老师的指导和教诲,这是我收获的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

@2022级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 夏志鹏:王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科研上始终秉持着严谨求实、孜孜以求的精神,铭记恩师小泉淳教授的教导,这样的精神态度值得每一个学生敬仰,同时也时刻影响着我对待科研和为人的态度。每次与王老师交流都让我获益匪浅,在把控学术研究方向时也拥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王老师常鼓励我要志存高远,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和不断积累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王老师在科研和生活上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教给我的不仅是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是人生境界的培养。

@2022级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 闫邵航:王剑宏老师学识渊博,对待科研工作严肃认真,对地下工程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科研方面,王老师能够在我们束手无策时为我们点明研究思路,在我们遇到坎坷时与我们共同攻关,他是我们的指路人和共进者,也为我们搭建了发展提高的平台。王老师既注重对我们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同时引导我们树人成才和全面发展。王老师注重“家文化”建设,时常向我们讲述他在工作、生活中所思、所悟的哲理和方法,在与王老师一起科研、交流中,我们总能收获良多。王老师始终强调他从日本回国的初心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也始终激励我们秉持科研报国的初心,努力在各方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二环东路12550号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
邮编:250002
电话:0531-86358717

[网站管理]